姓氏鲜于的由来

姓名大师 2 0

鲜于姓在百家姓中是什么起源有哪些由来?而且关于鲜于姓中的著名历史人物又有哪些吗,对此姓氏鲜于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姓氏鲜于的由来

鲜于姓姓氏简述

鲜于(Xiān yú )姓 :1、出自子姓,以国名、邑名合并为氏。商朝末君纣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官为太师,多次就纣王的荒淫残暴进谏,纣王仍依旧如故,不思悔改,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周武王灭商后,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他出走辽东,并建立了朝鲜国(据传此国是现在朝鲜的前身)。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的在于邑,就合国名与邑名,自称鲜于氏。 2、出自少数民族。南北朝时,定州(今河北定县)丁零族(北方称为铁勒族或敕勒族)有鲜于氏。

1.得姓始祖

箕子。据《朝鲜谱·太原谱》载,商纣王有个叔叔名胥余被封在箕(在山西省太谷县东),称为箕子。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荒淫残暴。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听得不耐烦,干脆把他关起来了。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邑,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故鲜于姓的得姓始祖是箕子。[1]

2.各支始祖

鲜于思明:蜀国司空,谪居巴西(阆中)。为四川鲜于氏开派始祖。

鲜于向:字仲通。唐朝剑南节度使,渔阳郡人,随任居四川南部县(今仪陇县新政镇亦有鲜于氏后裔,唐代颜真卿所著《鲜于氏离堆记》中有记载。)。唐天宝中为京兆尹御史中丞剑南节度使,汉阳太守任中卒,葬四川南部县新镇坝旧有墓田。其弟鲜于叔明为仲通胞弟,继通为京兆尹,迁尚书左仆射,唐德宗时封蓟国公。是为四川南部县鲜于氏始祖。

鲜于□:字子俊,唐史叔明之裔,官拜谏议大夫、荆州刺史,又为京东转运使,与苏轼有亲戚关系,死后葬河南嵩山地界。子俊公生三子,长绰为太常博士,次子名奉,季子名君。祖鲜于奉子俊公次子,兄绰弟君举宣和进士,因子俊公知楚荆州,寄居于楚南石首县,其后三世失传。子俊第六世孙鲜于浑为生于宋理宗朝,任四川铜梁知县,与仲通公子孙鲜于翔等六人为从堂兄弟,以上皆为四川鲜于氏始祖。

鲜于元圭:为鲜于浑长子,元朝时期因阆中族人有故牵连,避姓为蒙,去于而单姓,从此四川鲜于复姓失传


姓氏鲜于的起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王族后裔箕子支子仲。属于以国名、封邑名合并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 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叔叔,名叫子胥余,官至父师,即太傅,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史称箕子。

据史籍《太原鲜于氏世谱》的记载:商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进膳,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它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荒淫残暴。箕子曾多次进谏,纣王听得不耐烦,干脆就把他囚禁起来了。 周武王灭商纣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周武王听了很高兴,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王朝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史称箕子朝鲜。在朝鲜史籍《朝鲜史略》中记载: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国人五千入朝鲜。在朝鲜史籍《海东绎史》中引《三才图会》也记载: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鲜。在朝鲜文献《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中亦记载:武王克殷,箕子耻臣周,走之朝鲜,殷民从之者五千人。 据历史记载,箕子朝鲜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四十一代君主,直到公元前一世纪才消亡。 在箕子的庶支儿子中,有个叫子仲的,他的封地在于邑(今朝鲜忠清北道清州郡清州邑),于是他就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为鲜于复姓,称鲜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另外,在箕子之子箕山、箕殷的后裔子孙中也有称鲜于氏者。

据历史文献《四川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记载:洯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传十四世而生汤,伐夏放桀,即天子位,以武功成号,曰成汤。传三十世而生箕子,箕子名胥余,为纣庶叔,官父师……武王克殷,王访问箕子,箕子以洪笵九畴陈之,武王遂封箕子于朝鲜。箕子生二子:箕山、箕殷,乃迁居鲜虞国,其支食采于此,以国为氏,生鲜虞申,故其始祖也。在历史文献《鲜于璜碑》上也记载,鲜于为箕子之苗裔:有石山,鲜于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滹沱。肥水应即肥国所居地,鲜于即鲜虞(今河北真定),鲜虞族因鲜于水而得名,其后代即称鲜虞氏。 在箕子带领族人去朝鲜半岛之时,箕山、箕殷留中未去,后箕殷生子名申,申食采于鲜舆(古渔阳,今北京顺义北务镇一带地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鲜舆申,亦称鲜虞申、鲜于申。 在鲜舆申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居邑名称沿袭相称为姓氏者,称鲜虞氏、鲜舆氏,后以谐音字省改为鲜于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鲜于氏族人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于氏者,亦有因功被李唐朝廷赐改姓氏为李氏者,皆尊奉箕子、箕殷、鲜于申为得姓始祖。



姓氏鲜于的历史人物

鲜于辅

东汉人,为刘虞从事。公孙瓒破刘虞,鲜于辅率州兵,迎请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曲义共同击破公孙瓒。后率众归曹操,拜度辽将军,封都亭侯(注:鲜于辅,一说北京人)。

鲜于侁

字子骏,鲜于赤之子,宋代阆中人。文彦博《送子骏朝议归阙诗》:为有仙才生阆苑。侁于仁宗时进士及第,历任通判绵州,利州转运使判官,京东西两路转运使,知扬州,拜左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知陈州。

鲜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