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龙脉故事

风水大师 2 0

龙脉在古时候里不论是哪个朝代的皇帝都是很重视的,因为他们都认为龙脉是一个国家的气数,若龙脉段了那么这个国家的气数也快要到尽头了,因此皇帝们都会拍自己的家的国师去寻找这个龙脉,一经找到就会有重兵在看守着,现在小编想、要讲的就是关于这风水龙脉故事。过来看看吧!

风水龙脉故事

风水龙脉故事之每条龙脉都藏着惊奇的故事

所谓龙脉,是指如龙般娇翔、飘忽的地脉。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故风水家之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龙、穴、砂、水、向。相应的活动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山的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

从秦始皇被称做祖龙、汉高祖称自己是龙种之后,龙就成了君主帝王象征、比附的对象。于是,龙脉就有了另一个喻义,即指那些出过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够安葬帝王、护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于是,就有了当政的帝王花大力气为自己寻龙探穴,既为自己也为后代找一块安葬宝体的万年吉地,及所谓的埋金更名建寺庙、挖断龙脉泄王气之类的事件。

当然,在民间各地都能听到一些关于龙脉的说法,在金华当然也不例外。龙年即将来到,说一说龙脉,寻一段典故,添一份谈资。

金华龙脉

就发源于北山

金华北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雄压万峰,左右分支回峦,连屏拱卫,面南,诸峰数重,山岭双峦对矗,一山叫做玉壶,另一山叫做金盆。水分两派而下,泻乎山之阳者由山桥而达于溪;而注于山之阴者由鹿田而入于洞盆之中飞瀑泻出,为赤松涧,即黄初平(大仙)登仙处。整个北山周三百六十里,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北山是金华城的太祖山,龙脉所蕴涵的精气凝重,尖峰山收纳精气,结敛山势过脉,是强大的靠山。

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龚剑锋对金华的历史沿革如数家珍,他说,城北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这是有古籍可考的。金华的地势走向由北山发端,从城北分为左右两支,金华古城就依照这两条脉络而建。

你看,从北山和尖峰山南下,从山势绵延到低丘缓坡,两条脉络一路蜿蜒进古金华城。根据光绪年间的金华县志记载:自十里牌楼,至桃花坞、野帽坞、金八山、徐马头,至天皇门入城,形家所谓府治来脉是也。其中的十里牌楼是现在的市委党校,野帽坞在铁路司机学校附近,天皇门的位置则在如今的金华教育学院,最后的府治位置就是侍王府。

而另一条县治来脉,从野帽坞开始与府治来脉分离,经杨思岭,从明月楼下入城,最后的位置在现在的银泰天地附近。

古人选地方讲究背山临水,还要追求地理上的形胜和气势,占据地形优势。金华府衙县衙从北山这座金华城的靠山借势,城北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除了山势延绵的地脉,城北的土地上还有两条水脉:通园溪和回溪,从北山发源,一路向南穿城而过,汇入婺江。这两条溪流与现在人民路附近的北城墙和婺江,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勾勒出古金华城的框架。

城北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古人所说的金华龙脉就发源于北山,北山与尖峰山是古金华城的靠山。数千年前,金华的古民择北而居,在北山之南的阳地落户,繁衍生息。城北的文脉兴盛,南宋时婺学兴起,小邹鲁名声传扬天下。吕祖谦办丽泽书院,金华学派自此发源。

东阳一古窑

只为烧断龙脉

2011年7月,东阳市南马镇下湖头自然村计划在一个窑址边上建设一处厂房,不料在挖土填地时,铲出大量瓷片。不少村民前去捡漏,均无功而返。碗壶盘盏,品种多样,就是没有一个不是畸形加破损的。

一姓马的村民称:祖上一直有话传下来,说这块山的窑,不是烧瓷器的,而是为了‘烧断龙脉’破掉这里的风水。这个说法,看来可能真有这么回事。

这个窑建在一处坐北朝南的山坡上,碎瓷一直从山脚堆到山顶,有百来米长。此处地名就叫高窑山,窑的西边有个自然村,叫做西瑶,也是按窑的谐音取名。金华市文物局副研究员赵一新在看过瓷片后,认为这应该是一座宋代的窑址。

下湖头村民表示,根据家谱记载,该村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可是,谁家都没有来自该窑的传世瓷器。而且有个说法代代相传:这个窑就是某个朝代烧断龙脉用的,以防止这个地方出什么皇帝。

磐安

一个关于龙脉的阴谋

在磐安县尖山镇东里村的北向,澄溪的发源地,有一个很开阔的山坞,叫做皇家坞。这个地方坐北朝南,靠背高耸连绵,左右龙虎环抱,前门有屏风,两边有财路,水口有落虹(三叠瀑布),是个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