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占问丈人,吉,没有过错。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初六:军队行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否则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王在中军,吉,没有过错。王多次发布命令。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三:军队如果用车运载牌位(出征),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四:军队向左侧撤退,没有过错。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五:讨伐敌人,利于找到借口,没有过错。长子统帅军队,次子用车运载牌位,占问凶险。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上六:周王拥有天命,分封诸侯、大夫。不要任用小人。
人有不平则争讼,争讼不息则战争起,因此《师》卦排在《讼》卦之后。
《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但是人类始终没有能够摆脱战争。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直伴随着战火的洗礼。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文明的进步,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义战争非打不可,正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说: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战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得已而用之,其最终目的是以杀止杀、以武止武,止戈为 武的造字本义就反映了古人对于和平的向往。为了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正如《彖》中说: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如果将本卦卦爻辞与《尚书》的有关记载比较研究一下,可以发现,本卦实际上是记录了周武王伐纣前后的历史。不信,请看!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占问丈人,吉,没有过错。
师,原是一种军队建制,在此指军队。丈人,指德高望重年老的人。
作战要有统帅。统帅的任用得当与否,对战争的胜败起着关键的作用。统帅要选择、任用富有经验和威望之人来担任。一般来说,经验、威望与年龄是成正比的,而年老之人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因此说贞丈人,吉,无咎,这与商、周之际的尊古、崇老倾向是一致的。反之,则如《正义》中说:若不得丈人监临之,众不畏惧,不能齐众,必有咎害。
联系历史来看,卦辞中所说的丈人应该就是指此次战役中担任统帅的吕尚即姜太公,对此宋代张载《横渠易说》中也说:丈人,……太公近之。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初六:军队行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否则凶。
律,军法、纪律。否(fǒu),不;臧,善;否臧,就是不好、不善的意思。纪律是军队的生命。军纪的好坏是决定战斗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军纪良好未必能取胜,但军纪不好肯定要吃败仗,因此爻辞不说吉而说不臧凶,《象》说失律,凶也。因此作战前首先要严肃军纪。例如,《周书•牧誓》中记载,周武王在伐商前发布动员令说:今天的战事,行军时,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等待队伍整齐。将士们,要努力呀!对军纪作了严厉、明确、详细的规定。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王在中军,吉,没有过错。王多次发布命令。
本爻的主语当是下文中的王。古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主帅居中军。王,指周武王;三,泛指而非实指,指多次;锡,通赐,发布;命,战斗动员令。王三锡命,就是说周王多次发布战斗动员令,这如周武王伐纣前,发布《秦誓》《牧誓》等战前动员相似。
尚中思想是包括《周易》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非常突出的思想,对后来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广泛,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就常见。例如,开会、照像、宴请等活动中,主要人物都要坐中间位置,其他人则根据年龄的大小、资历的浅深、职位的高低等,围绕主要人物依次而坐,就是尚中思想的反映。
本爻中的(王)在师中也是这种尚中观念的反映。首先,作为三军最高统帅的周王坐镇中军,是由尚中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其次,从作战的角度考虑,也便于指挥、协调部队、发布作战命令、稳定军心等,因此说在师中,吉,无咎。反之,在尚中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本应坐镇中军的最高统帅不坐镇中军,会使军队产生诸多疑惑、联想,如:我们的统帅是不是易人了?我们的统帅是不是受伤或者生病了?这显然是不利于稳定军心、凝聚战斗力的。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三:军队如果用车运载牌位(出征),凶。
或,不定之辞,假如,如果。舆,车子,在此用作动词,用车运载的意思。尸,木主、神主,也就是代表死者的牌位。
关于此爻中的尸字,大部分注家解释为尸体,这样就将本爻理解为:军队打了败伤,运送尸体,因此说凶。这样的理解虽然也能讲得通,但如果结合历史来看,把尸解释为木主更为准确。
《史记•伯夷列传》载: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周文王去世,姬发继承王位,随即伐纣,由于刚继承王位,经验、能力各方面都不足,也还未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不足以服众,于是带着文王的牌位一同出征,一方面,表明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史记•周本纪》)之意,同时借其父的威望巩固对部队的领导权,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但仍考虑不周,顾此失彼。武王此举虽然有助于上述目的的达到,但却有违于孝道。《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武王伐纣之前,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语气相当激烈!作为局外人的伯夷、叔齐尚且如此,况且周人自己内部!再由或字看,可能也正是由于周人内部在是否载尸以行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故占筮以决疑,占筮结果为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四:军队向左侧撤退,没有过错。
次,撤退,如《周易尚氏学》:古人尚右,左次则退也。也有解释为驻扎的。
中国古代存在着尚左还是尚右的分别,如《逸周书•武顺解》中云:天道尚右,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东流。吉礼左还,顺地以利本;武礼右还,顺天以利兵。其中分别把吉礼、武礼与天地相配,把日常的礼仪习俗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使左右与天地建立起对立关系,把尚左、尚右和宇宙精神相沟通。
以上就是关于易经七武王伐纣实录(1)的分享,更多测算资讯,请关注紫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