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姓——董姓取名大全 一、姓氏历史 1、董姓来源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2、郡望堂号 1)【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董氏还有"豢龙"、"陇西"堂号。 2)【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3、历史名人 【董必武】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1911年加入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又回湖北负责建立和发展党组织。1931年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领导职务,对党和红色政权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担任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他对国民党破坏抗战、破坏国共合作、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斗争。建国前夕,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财委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是中共六大至十大的中央委员,七、八、九届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 【董存瑞】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捨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永远的丰碑: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1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1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1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