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淳于的由来

姓名大师 2 0

淳于姓在百家姓中是什么起源有哪些由来?而且关于淳于姓中的著名历史人物又有哪些吗,对此姓氏淳于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姓氏淳于的由来

淳于姓姓氏简述

淳于公。从《水经注》上推敲,可以知道淳于这一姓氏的缘起。

周武王时,淳于公受封于斟灌国,号为淳于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而姓淳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唐宪宗年间,因要避御名,而改为于氏。古代的斟灌国,根据考证,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这里便是淳于氏人家的老家。故淳于氏的得姓始祖是淳于公


姓氏淳于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周武王给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原夏王朝时期有一个斟灌国,是姜姓小诸侯,周武王姬发灭商纣之后,将其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建立了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姜姓州国是远古时期东夷族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后裔,也有学者认为其是一个偃姓国,这有待进一步考证甄别。一直到西周晚期,州国还有君主叫州公实,邻国就是蔡国和杞国。后州国的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山东监利,原为州国都城),名淳于国,仍为公爵,国君称淳于公,成为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之一,其实就是州国的延续。

到了春秋初期,从河南迁移来的强大杞国频繁入侵淳于国,淳于国国力迅速衰弱,无力再抵抗,国君淳于公迫不得已逃往外地,淳于国就此灭亡。淳于国亡国之后,其王族及其国人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淳于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到了唐朝中期,因为要避唐宪宗李纯(公元806~820年在位)的名字之音讳,淳于氏乃去淳改为于氏。五代十国以后,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复祖姓,仍为淳于氏复姓,再后又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淳氏、于氏,世代相传至今。

淳于氏族人大多尊奉淳于公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初期的杞国国民,属于以国名为氏。杞国是一个自商王朝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一千多年,国君为姒姓,是大禹的后裔。杞国最早建国于商王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王朝初年在周武王姬发的扶持下,杞国得以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国才被楚国所灭亡。当初在春秋早期,杞国将邻居淳于国灭亡之后,吞占了淳于国故地并迁都于斯,因此后世也将春秋以后的杞国称作淳于国。

在杞国的国人之中,也有以淳于国名为姓氏者,称淳于氏。后与姜姓淳于氏族人一样,在唐朝中期,因为要避唐宪宗李纯(公元806~820年在位)的名字之音讳,亦改为于氏。五代十国以后,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复祖姓,仍为淳于氏复姓,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淳于的历史人物

淳于髡

战国时齐国文士。博学多闻,知识丰富,口才好,善于答辩,说话幽默滑稽。当时诸侯并侵,百官荒乱,淳于髯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说之以隐,并见听从,以为诸侯主客。

淳于越

战国时齐国博士。李斯和淳于越是一对好兄弟,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李斯意识到,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护下,淳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在刑场上,监刑官李斯和死囚淳于越互吐心声,阐明各自的人生观。淳于越舍生取义,与诗书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禄位,却遭受天下读书人的唾骂。

淳于量

字思明,南朝陈车骑将军。其先济北人,世居京师。父文成,仕梁为将帅,官至光烈将军、梁州刺史。淳于量少善自居处,伟姿容,有干略,便弓马。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起家湘东王国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参军。累迁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馀载,兵甲士卒,盛于府中。荆、雍之界,蛮左数反,山帅文道期积为边患,中兵王僧辩征之,频战不利,遣量助之。量至,与僧辩并力,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以功封广晋县男,邑三百户,授涪陵太守。历为新兴、武宁二郡太守。

淳于恭

字益孙,东汉北海淳于人,清净不慕荣利。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门,朝廷拜他为议郎之侍中。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后,淳于恭亲自抚养哥哥留下的儿子,他教侄儿读书学习,侄儿如果做错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儿。侄儿看了非常惭愧,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

淳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