婓姓是中国姓氏之一,而且在婓姓之间的,都是有着很多不同的源流所形容了婓姓的由来,对此姓氏婓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姓氏婓的由来
婓姓姓氏简述
婓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上非下邑)(山西省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婓
姓氏婓的起源
源于周朝
源于周朝秦国,以城邑为姓,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婓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婓城)的首领,称婓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婓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婓姓。
源于春秋
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晋平公将颛顼的一个裔孙封到婓中(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婓君。他的后代遂以婓为姓,称婓姓
源于嬴姓
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上非下邑)(山西省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婓姓。
得姓始祖
伯益。婓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婓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婓,称婓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婓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婓乡侯,子孙因此以婓为氏,即山西闻喜的婓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婓。因此,婓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婓陵,因立功被周封为解邑君,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婓。然后,婓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
姓氏婓的历史人物
婓志耕
婓志耕(1907-1997),河北省大名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党,1927年加入中国**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大名县委书记,张家口地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冀鲁豫军区第2支队特派员,县独立团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地方武装科科长、武装动员部部长,第6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巨南工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1纵2旅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独立2旅政治委员,第11纵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17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邯郸、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11军政治部主任,后调到空军任空5军政治委员。1958年7月突然被召到北京,参加空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部署了空军入闽。会议结束后,空军派专机回杭州,几天后,就和空5军军长谢斌率机关分队到达福建晋江罗裳山,开设了指挥所。这时中央军委组建了福州军区空军领率机关,聂凤智任司令员,婓志耕被任命为第一副政治委员。关于入闽作战,聂凤智和婓志耕认为:初战要慎重。只有首仗打掉了国民党空军的气焰,才能站稳脚跟。国民党空军未遭受过严重打击。我们要夺回制空权,非打几个大仗恶仗不行。领导干部要到第一线去,直接给部队进行动员教育。由于聂凤智和婓志耕指挥得当,入闽空军击落敌机14架,击伤9架,被击落击伤各5架。离开福建后,在空军学院担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0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婓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