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乌的由来

姓名大师 2 0

姓氏乌是中国姓氏之一,同时也是黄帝的后裔,关于姓氏乌也是有着一个传说的故事在,对此姓氏乌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姓氏乌的由来

乌姓姓氏简述

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相传上古时候东方部落有一个首领叫少昊,是黄帝的后代,他的氏族崇拜鸟图腾,他用百鸟名称作为百官的名称,其中有乌鸟氏。乌鸟氏的子孙中有的去掉鸟字,单用一个乌字,称为乌氏,是乌姓的最早起源。春秋时期陇西有乌氏国(今宁夏六盘山东),被秦国所灭,其国人以国名为姓氏,也称为乌氏。北魏时北方有个安定国,是一支少数民族定居的地方,王族姓乌。《宋书外夷传》记载:其时有安定国,为乌氏王。乌姓望族居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东南一带)、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一带)。


姓氏乌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金天氏少昊任命的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少昊作东夷部族首领时,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其族徽为大乌,族中有姓氏为乌鸟氏者,专职负责掌管高山丘陵。金天氏少昊即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名挚。少昊以乌鸟任命官职,说明金天氏部落联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鸟图腾氏族部落的表征。少昊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名予以称谓。 乌鸟氏在古史传说中,也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说他是少昊金天氏的儿子。

金天氏部落的都城设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少昊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名叫重、该、修、熙。其中的重曾担任过木正,又被称作句芒。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鸟氏的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乌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姬姓乌氏族人大多尊奉少昊为得姓始祖,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陇西西戎族乌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至战国时期,陇西地区有乌氏国(今宁夏六盘山),是西戎民族义渠戎部族的一个分支。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大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到了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昭襄王接着乘机发兵灭了已经没有首领的义渠戎,其时,位于陇西的乌氏国也一同被灭,除了少部分族人西迁逃脱外,大部分国人被强行迁于关中地区为奴役。其后,秦昭襄王在义渠戎故地分别设置了北地郡、陇西郡、上郡三个大郡。

乌氏国被秦国攻灭后,其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就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关中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等的记载:代北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拓拔部有乌丸氏、乌洛兰氏部落,其中除乌丸氏为贵族以外,其乌洛兰氏、乌石兰氏、温石兰氏,其实为一个氏族部落的不同汉译,因此史书不分记。乌洛兰氏在东汉时期即已经归汉,皆改汉姓为兰氏。到了五胡十六国的纷乱时期,部分人又改回鲜卑姓氏。

到了南北朝的北魏王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鲜卑族姓氏皆改为汉姓,其中的乌丸氏贵族多改为桓氏,乌洛兰氏多改为石氏,但亦有以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就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四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乌氏,主要源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据史籍《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其中就有乌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另外,回族乌氏一族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源自古兰经中名词乌马儿,汉义长寿、永恒,取其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回族乌氏今主要分在陕西、青海西宁等地。


姓氏乌的历史人物

乌获

战国时秦国的勇士,据说他能举起千钧之重物,当时的秦武王也是个大力士,因而甚是宠用乌获。

乌氏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