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聊到风水之道就不得不聊聊这传播这一门风水文化的风水师了,一些只学到风水的皮毛的风水师之会误人子弟,但著名的风水师却是可以让人风生水起,想知道关于风水师的故事吗?一起来看看吧!
风水师的故事
风水师故事集点
在唐代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水师,他名叫舒绰,精通五行术数,在当时誉倾海内外,名振朝野。当时在朝高官杨恭仁吏部侍郎,想把父母之坟改葬到长安京师附近,便于祀拜与管理,便请了当时闻名海内的相地高师五、六人,舒绰自在邀请之列。
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风水大师,杨侍郎无以辩别谁为真正的高手,于是就付银两给每一位地师,让其各自为其父母寻地,一月后回府聚会并汇报。于是各位大师便分头行动,一月期满大家回到府中,大家都献上佳穴,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于是大家一同登山观穴,五、六处各有利弊,大师们理法并施,谈天说地无人服众,杨侍郎也无法定夺熟是熟非,回到家中正在苦闷,忽听师爷说道:大人何不如此这般,听言后,心中暗喜,便叫来几位亲戚,连夜赶往京师地师们所点之穴位,开穴一尺许深并取土一包,并把地理地貌统统记录在小本之上,连同小本一起密封起来,运回家中,杨侍郎作好记号后,把记录小本藏起来,并在后花园的地下也取出一包土混在其中,尔后叫来几位风水大师,让他们根据斗中之土,把所取土之处的地理形势和地形地貌解说出来,并说明此地是否佳穴,能发富贵否与及房分情况等,以便与原记录作比较。在几小时的分析中,其他几位大师均不得要领,只有舒绰一人认为几包取回之土中,有三处可以作穴,并定下发富贵的层次与房分情况利弊等,最精妙的是他所描述的地形与小本上所记录的实际情况全部吻合,并对后花园所取之土,作过一首较滑稽的诗黑中见青有雾云,气贯二孔草丛生,此土葬下先人骨,一嗅到底伤后人,此土润湿养花根。其他几位风水师见舒绰有如此神术,无不惊叹,自愧不如,带上杨侍郎的酬金,不声不响地走了。待别的风水师走后,舒绰对杨侍郎说道:我选定的那块墓穴,在开井五尺深以下会有谷物,若你能得到一斗谷物,便是富地了,能保杨侍郎一家世代富贵官至公侯,杨侍郎对于舒绰的风水技术已是十分折服,听完此话后,当即与舒绰一道前往京师,来到舒绰所寻的穴地,令人往下继续开穴,当挖至七尺深时,发现一个小孔,再轻轻挖开里面有近二尺方正大的穴洞,穴洞里面有七、八斗之多,外形很似谷类之物。杨侍郎目睹此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杨侍郎迁葬了父母之骨于此穴之中,后来果应世代富贵,并出了杨家将忠烈之后。
此事传开后,朝野上下都把舒绰视为神圣,相请之人络绎不绝,一时间洛阳纸贵,寻龙布穴之风风靡一时。其实大家不要迷信,舒绰有如此技术并不是神话,风水术是一门异域类的地质学,凡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的人,并对古风水经典著作进行研究的人,均能从穴场的地理位置,推断出几尺穴里面的土色与土质,并能推断出里面的东西,如有圆石、蛇、鱼、龟、骨等,如果是得真传并经过深入实践的高手,是能够从土质的结构,推断出此地的实际山水情况,也就是象舒绰推断一样的精准,土色分为,黑、黄、红、白、青、紫等,受水浸湿之土,必黑而湿泥,受风吹之土,必青黑而散乱,受砂脚冲克之土,必干枯而带石子,受水止而润泽之土,必红中见黄,受堂气之归纳之土,必聚五色,受山抱而气藏之土,必紫中见青白等等分辩方法,有左抱而右散之地,有左右均抱之所,有冲左不冲右,有冲右不冲左,有左右均受冲,有水近与水远,有水大与水小等分别,那么土色就会受这些实地的形势所影响,土色也会有细微的变化,土中之物也有所不同等等。地理之学流传几千年,我们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它,用现代的知识结构去分析它,那么,它就会为我们谋福了。
现代风水师周忌的传奇故事
一个在广州执业、被誉为半仙的现代风水师周忌的传奇故事。
就像写鬼最多的我偏偏就不信鬼神一样,对跟鬼神学说捆绑生存的风水学说,尽管它有着几千年历史,现在又披上科学外衣,重新来个一招鲜吃遍天,我依然对它嗤之以鼻。
为了表示自己的这种高姿态,我买楼时,故意挑了一个毗邻银河公墓的楼盘——我家阳台的右前方,就是安息着万千灵魂的墓园。
我知道,风水学上,把这种地方称为七煞之地,住一年,衰三代。
使我对周忌感兴趣的,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周忌的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是半仙,因为人的另一半,是神仙都做不到的。
在那段时间里,我的现代聊斋专栏经常遭遇无米之炊,正想着怎么样才能开拓新题材,周忌这句甚合我胃口的话,让我眼前一亮。就写他了。
周忌出现在我面前时,很热情,也很爽快。
虚名在外,也有人骂我,甚至说我是一个挂着‘风水’的羊头卖其他狗肉的风水师。这些我都认了。他们所说的‘其他’是什么呢?其实,我也经常弄不明白我的角色,像心理咨询师、像侦探、像卫道士……甚至有时我还觉得我像个侠客,哈哈。
翻开他自己写的《勘舆录》,我理解了他的话。
救生墙
我的风水术,全是我爷爷传给我的。当然,他的那一套,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了,风水术也要与时俱进的嘛。
《勘舆录》开篇,记载的是周忌的爷爷老周半仙的故事。
每年清明,周忌都要带家人回乡祭祖。
祭祖仪式在周氏宗祠进行。周忌成家立业后,每年的清明祭祖,他都是主祭人。
在周家店人眼里,主祭人地位甚至比乡长、族长还要高。而周氏宗亲理事会把这个光荣的身份给了周忌,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地理风水师,而是因为,周忌既是老周半仙的孙子,也是老周半仙的隔代传人。
周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历经南北军混战及第一次国共内战的烽火,早已成断璧残垣。民国廿八年,周半仙花尽半生积蓄,牵头重修周氏宗祠,并由他自己负责勘舆。
在周家店老一辈人的回忆里,重修周氏宗祠的那段日子里,每逢夕阳西下,泥瓦工、木匠收工后,人们总能看到周半仙拿着一个罗盘,爬高蹿低,在周氏宗祠的地基上细心地勘验。更多的时候,人们发现周半仙总是皱着眉头,仿佛遇到了什么难题,让这个仙名远播的地理风水师绞尽了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