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olere,寓耕作之义,引伸而意涵智能的培养。梁启超则以浸润东方智慧的语言宣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时至今日,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产物。这样的表述自然很概括,但听起来有点枯燥乏味。其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一词,内涵简约而富哲思,外延宽广而多情趣。寻根溯源,还须通过《周易》品尝它的原汁原味,进而汲取有利于当今文化建设的珍贵滋养。
文化的意涵
《周易·彖传》基于64卦之一的贲卦结构,导出一个哲思精妙的命题: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告诉我们:文化二字原本分而复合,文是化的条件,化是文的结果。
这里,很有必要弄清文的本义。《说文解字》释曰:文,错画也,象交。即笔画交错,形象如交。而《周易》则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出发,直指柔(阴)来而文刚(阳),刚上而文柔为天文,从而把文定义为刚柔交错阴阳亲和的景象。大自然刚柔交错,阴阳亲和,形成天文;同样地,人类社会刚柔交错,阴阳亲和,则形成人文。天文反映宇宙时空的运动变化;人文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善。天通过文而生时变,人通过文而达进化。天文彰显自然现象,揭示各种天体之间的关系;人文彰显社会现象,提示人与人以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人文还联系着天文,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时空环境的变迁历史地结合起来,实现着人与天之间的对立统一,即人天之间阴阳刚柔的交错亲和,从而进一步加深文化的内涵并拓展其外延。
《周易》指出: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明确地告诉我们:文反映着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状。文不当则生凶,文适宜则化吉。所以文在亲和交流,化即良性演变。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情状,互相亲和交流,以臻天下升平。文而言之,文化乃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亲和交流以求改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的思想体系、行为倾向与实践成果。
文化的展示
《周易》站在究天人之际的高度,把文化归属于一阴一阳之道。这种道,一以统之,普照社会,贯通宇宙;分而化之,引导百事,玉成万物。《周易·系辞传》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实际上,言者、动者、制器者与卜筮者几乎包容了方方面面的社会成员。他们各自注重《周易》的文辞精义、变化机制、卦象意蕴与筮占原理,恰恰在于通过语言、行动、工具制作与推知未来四条重要途径以展示人生的文化。
言者尚其辞。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构件与信息载体。语言交流表现为言与听者的互动而展示其一阴一阳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要求,一言以蔽之曰善。《周易》指出: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这里的善与不善,体现着文与不文;而应与违则宣告着化与不化。文的语言,化为同声,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进而同心协力,互惠互利。《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就是言者展示的文化境界。
动者尚其变。尚变,关键在通变,即通晓一阴一阳的文化运变,认识它,掌握它,适应它,以期出于穷而达于通。《周易》云:通变之谓事。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怎样通变?首先是顺时,因为变通者,趣(趋)时者也。什么是时?《周易折中·义例》指出:消息盈虚之谓时。所谓消息盈虚,即阴阳消长,刚柔推移,它反映着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一时点上显现的情状与趋势。顺时而为是《周易》通变的精髓,它指出:顺以动,豫。天地以顺动,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面对天文人文,欲求化成天下,既须与时偕行,还须与位相应,达到顺时而当位。《彖传·干》云: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生动地反映了时与位的有机结合。这种时与位的一致性,在阴阳交织的卦爻图像体系中表现得一清二楚,其理想状态一言以蔽之曰中正,其理想境界则简而约之谓保合大和。
《周易》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所以位与时一样,在阴阳对立统一的文化过程中具有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客观标示性。《周易》强调: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告诫人们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在这里,无论是仁或节,都强烈地体现出人与人亲和交流、官与民亲和交流的文化倾向。
制器者尚其象。制器,创制生产工具与生活器皿,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制器首先在于开发创意。《周易》认为,多姿多彩的卦象蕴涵着丰富的创意。它列举自古以来从结网渔猎、木具耕作、垂衣蔽身、到舟楫通航、车马运输以至书契交往等十二项重大创造发明,指出其中的创意无不来源于相关卦象的启示。
卜筮者尚其占。这里,我们应当排除筮占=迷信的偏见。《尚书·洪范》告诉我们,筮占是古代王室决策前的一种咨询手段,目的在于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结果。《周易》更通过《系辞传》的阐释,把筮占从巫术文化中解放出来,使之进入富涵哲思的数理文化之门。《系辞传》云:极数知未之谓占。直截了当地将预测未来的筮占推上了极数,即穷究数理、演算数学的舞台。《系辞传》又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从而揭示事物的运动发展是一个由往向来,可以通过数理分析获得认知的过程。探索过去是顺数,顺序排列,依次分析归纳;预测未来则是逆数,需要在理清顺数的基础上推演,逆向求证其可能的结果。
诚然,《周易》无法超越时代提出以数理统计为支撑的现代预测学,但它确已在事实上把卦象符号体系看成为预测未来的原始数理模型。而所有这些令人惊讶的哲思睿想,恰恰来自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观念。
文化的基石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显然,包容着阴阳亲和交流意涵的文化,顺理成章地立足于《周易》之道。而继承天地之道指引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表现为善,也就是德。所以,按照《周易》的逻辑,文化的基石必为道德。
《周易》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此可见,与天地之道相对应,《周易》甚至将人间大德仁与义直接视为人类社会之道。这种人道,既有含情之仁,又有寓理之义。就体而言,仁为阳,义为阴;就用而言,仁为柔,义为刚。于是,阴阳亲和交流,刚柔相辅互济的文化理念渗透了《周易》道德观的基本架构,使《周易》阐述的道德充满文化气息,而《周易》倡言的文化则深蕴道德意义。
《周易》告诉我们:继道的是善,成道的是性。这里的性,当然是人之性,而更明确地说,则是人悟道的善性,亦即德性。德性体现于四德:元、亨、利、贞。《周易》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通俗地说,元就是大善,显示于仁;亨就是完美,显示于礼;利就是惠人,显示于义;贞就是守正,显示于事业。
德性外现,即为德行。《周易》提倡的德行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史称九德。《周易》认为:履(礼),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并对它们的具体表现与实际功能一一作出了简明精要的阐释。由于九德依据于九个卦象,自然闪耀着阴阳亲和交流的文化色彩。
在《周易》编织的德行网络中,如果说九德为纲,那么象传中逐卦逐爻提出的具体行为指南就是依纲而张的目了。在这里,64卦卦卦据象论道,384爻爻爻循言说德。可谓情理并茂,精彩纷呈。其中现今最令人乐道的名言,当为通过清华大学校训播传社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了。而干天坤地亲和对应的文化格局,于此同样地一览无遗。
文化的本质
《周易》将文化定格于阴阳亲和交流以化成美好的天下。这里的天下,既指自然领域的天下,更指社会领域的天下。所谓化成,传统的解释着眼于教化而成,其实尤应理解为潜移默化而成。由于文化表现为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特别须要指出的是,潜移默化的终极目标并不止于天下,而止于占有天下核心地位的人。在完善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环境的同时,完善人的品德、素质,完善人性,以求得人类生命世世代代良性的持续发展。唯其如此,《周易》以黄钟大吕提醒世界:天地之大德曰生;并且高屋建瓴地作出全面概括:生生之谓易。
在易学史上,对于生生的解释可谓百花齐放。汉代荀爽释曰:阴阳相易,转相生也。晋代韩康伯注曰:阴阳转易,以成化生。北宋司马光解曰:形性相续,变化无穷。张载认为:生生,犹言进进也。程颐认为:生生相续,变易而不穷也。南宋杨万里的见解是:易者何物也?生生无息之理也。朱熹则说得很简洁: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此后,明代的来知德等皆循其说。上述种种解析,各有其据,各具其理。但从《周易》关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立论来探究,生生其实可以十分简单地阐释为生而又生,第一个生是生命之成,就人类说即为生育。孔子对乾坤二卦的赞美由此而起: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大哉坤元,万物资生!第二个生是生命之续,就人类说即为生存、生活、生长、生发。
文化一词从《周易》流传社会,二千多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产生过种种不同的诠释。但正本清源,它那以生生为根本,以道德为基石,以阴阳亲和交流为内涵,以语言、行动、生产生活制器与数理推演未来为主要展示途径的深博思想体系,至今仍然具有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与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预测师全面解析周易文化的分享,更多测算资讯,请关注紫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