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归纳法、推演法、易经天人合一的一点见解
2005年我参加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第八回世界易经大会的最大收获是得到了杨振宁教授在北京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中对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发展的演讲稿全文,此届大会对杨教授的论文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由徐芹庭博士作了总结报告。我也是大会的发言者之一,杨教授和李政道教授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首两位中国人,这是中国人的光荣。我只是一位易经的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学者。我以爱好易经的立场来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意见要得到杨教授的回响是万万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不发表又好像哽在喉咙中的骨头一样,不吐不快,所以最后还是写了出来,对杨教授有关推演法及天人合一这两个部分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归纳与推演
易经重视知来藏往、彰往察来作为人类行为的指导,它所用的方法除卜筮法外就是推演法。推演与经验都是知识的源泉,两者相辅为用。没有经验,推演无法开展;没有推演,经验无由扩充,由经验而归纳成一定的道理。因此,归纳与推演实为一物两面。
推演有直接与间接的分别,例如:牛是动物为直接推演,而动物有知觉,故由此可推定牛有知觉。此为间接推理,易兼有之,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这是根据一次又一次的经验而推演出来的。又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上面所述是履霜坚冰至推演法的应用,其形成的原因必然是平时积累而来,倘若能及早应用推演法明辨预防,后果便不致发生或推迟其发生。
此推演法还有一种类比推演,属于间接推演,易系辞传云: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封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能事毕矣(系上九)。所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就是类比推理,由说卦传中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之说根据对比与相错的关系而推演成六十四卦,亦是类比推演法的应用。
我们在推演时,必由于前提的两个概念的关联,然后得到一个新的概念的判断,亦即由已知而求得未知,类的概念为类比推演所必须。
现今日渐普及的易经的知来学实为现代未来学之始祖。未来学是什么?它是新兴的专门学术,它研究世界未来的变迁与人类生活的适应。它的作用在于预测世界各方面未来可能的发展,作为人类采取明智决策的依据,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所谓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它的主要方法为卜筮法与推演法,前者占事知来,依据卜筮的结果来作判断而定吉凶得失,以定行止;后者系根据过去的经验推演而得到新的判断。推演法如上所述,分为直接推演与类比推演,为易经知来的主要方法。因此,谁能说易经没有推演法?
有关周易与归纳法及推演法问题,因篇幅所限,兹介绍一篇周南所写的周易与辨证逻辑简说(刊载于易学应用之研究第三辑,陈立夫主编,黎凯旋协编),文中有详尽的说明。
(二)天人合一
在还没有谈到天人合一的论题时,先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脱离不了自然界所赐予的一切。因此,先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由于知识与科学的进步,人类由崇拜自然变成妄图征服自然,十六世纪以来,人类依靠科技的力量展开了大规模征服自然的阶段;到了二十一世纪,为了不断发展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粮食不足,严重危机开始了,残酷的事实迫使人类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作一个全面的反省,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应用自然界才能创造出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目标,人类的目标应该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总理在2006年1月13日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中强调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在还没有谈到天人合一时,先得对三极之道作一个简单的解释。什么是易经上的三极之道?三极之道乃指天道、地道、人道而言。易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系下传第十章)。下面简谈此三极之道:
(1)天道思想:儒家所指的天有三种意义:(A)自然之天;(B)主宰之天;(C)人文(或义理)之天。
(A)自然之天是指依自然法则运行的天体,这也就是可见的、有形体的外在宇宙的构造。自然之天实为孕育万物的场所,也可说是万物的父母。故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B)主宰之天或称圣灵之天,意指天有最高权力,为万物的主宰,此与古代的宗教观念有关。易系下传第二章: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古人视天为神,主宰人间的祸福,此种有权力、有意义的天,创造万物的天,可称为人格神的天。
(C)人文(或义理)之天:是指人类体会万物含生论的自然观,发挥人性中美善秉赋及创造精神,它成为人格发展之极致。易经中以干元为象征,以天生之德为内涵。易系传: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自然之天是科学发展的条件,主宰之天是宗教存在的基础,人文之天是哲学思想的根源,三者在易经中都有其思想的形成。
(2)地道思想:天道、地道、人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天道与人道具有对等的关系,而地道与天道则为从属关系,因为天道的干元为创造万物的原始创造力。易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而代表地道的坤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易坤卦彖辞)。因为广大的干元是根本的创造力,无所不至,宇宙四面八方都承受它的创造力。地球承受了干元的创造力后就变成生命的孕育力。
所以天道、地道同样重要,乾坤并称。但若依主从关系而论,则干元为主,具有原始的创造力;坤元为从,仅具有孕育力。
(3)人道思想:易经的天道思想属于万有含生论的新自然观,而易经的人道思想则为人性崇高论的性善观。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经中认为人性之伟大,在于全幅发展,端赖扩而充之,大而化之,而成至善,教育每一个人成为有德性的人,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卦彖辞)。
从三极之道谈到人的问题:人,这个天地之灵物,无论何派哲人都承认是组合而成的,即是有灵体的物体,是组合的,两体各有其作用,各有其活力,各有其倾向。就我们所知,无灵性,则人之肉体(形体)无所作用,无所倾向;但如果灵性没有肉体,其作用在现世也无法为人知道,无法现出,但是并不因此人具有的两种作用就会两者完全合一,完全相符。经常会出现我愿做之事,我偏偏不要做;我不愿做的事,我偏偏要做。灵之道心与人心相合在一起,谈何容易?
人为万物之灵,从肉体的组织结构,一切动物唯人最完美,而人的灵性不但超越万物,与万物更有性质上的分别。动物的智力,只能随顺自然,而人则能驾御自然、改造自然、违反自然(当然肉体无法离开自然)、甚且在精神上可以不要自然、超出自然。
最后,谈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种特色,但这并不是说在其他国家的哲学中不多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其他国家对这问题的讨论多半有宗教色彩存在。中国的天人合一也与西洋哲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汛神色彩,人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完全听命于神;中国的天人合一其范围之广可以说弥纶一切,但人仍然不失其独立人格,人仍然保留其为完全人格之人。
中国的天人合一也与基督主义的天人合一不同,基督主义的天人合一乃并不像是一种理想的中国天人合一,基督主义的天人合一乃是一种事实,首先说基督是神之第二位降生成人,成为具体的人,即耶苏,而此基督有人性而没有人的位格,是超自然的,不像中国的天人合一,人格仍然是纯自然的,可以说前者是来自信仰,后者是来自推理。
所谓天人合一,简单的解说是:人本是天体的一分子,所以天、人本合为一而不可分,较详的说法是:天心即人心,天性即人性,天命即人命,天道即人道,天德即人德,天视即人视,天听即人听,天事即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