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本叫元旦
元旦也好,春节也罢,它们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远非热闹的节庆那么简单。尤其是梳理二者的形成,更会发现各种变化背后蕴含的除了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更有历史观文化观的变迁
2011年1月1日,也就是元旦,马上就要到了,而再过一个月春节也将来临。
现在农历年的正月初一过大年的时间点,历史上称为元旦;而现在称谓的春节,这一名目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创造的。这种情况已经近百年了,我们都习惯了,以为古来如此。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现代科学证实,人要养成一种习惯,只需21天,何况百年?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不过有的能找到源头,有的找不到。
元旦和春节的形成都还算脉络清晰,了解后觉得很有点意趣。
【农历元旦被民国政府官方易名为春节】
袁世凯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习惯问题,只批准元旦为春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官方正式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和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天。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
这里所说的黄帝纪元是当时有的人想建立一种以传说中黄帝诞生年为元年的纪年法。但因种种原因,这一设想没能实现。不过民国纪年却实行了,一直到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仍在实行。
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责成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这一年孙中山让出最高权力,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刚开始,袁世凯还表示遵循孙中山的一切政令,包括继续推行新历。于是,在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农历体系,人们按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当时,政府虽然强力推行新历法,但也考虑到民众生活的需要,采取调和折中的方式。
1914年1月,民国政府的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习惯问题,只批准元旦为春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官方正式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天。
以上就是小编给您带来的“元旦”和“春节”的前世今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指南,请继续关注紫微府测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