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数详批

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紫微斗数 33 0

什么是易道?什么是中庸之道?易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作为抛砖,以期引玉。

一 什么是易道

什么是易道?用帛书《要》的话来说,易道就是通过审察认识那把握吉凶之门的损益之道以达到顺天地之心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得失、辨别吉凶,运用损益之道,将天道、地道、人道、时道、君道对象化、符号化、神秘化、系统化、整体化、关系化、理想化的产物。因而易道囊括了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上下、时道八卦(寒暑)、君道官府。

根据《系辞传》,简单地说,易道包括天下之道,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具体地说,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干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地道包括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道包括干道、坤道、三极之道、形上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天下之道。

我认为《系辞传》的易道观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

为了论证《系辞传》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我们先对道字进行解释,然后再按照《系辞传》道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新的解释。

道之古义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张。《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道……,古文道从首寸。所行道者,路是也。古文道字从首寸者,人之主张是谓也。首,头脑之谓也。寸,尺度、准则是也。头脑中的尺度、准则、则为主张。道之由路引申有方向、规范、规矩、规律、道义等义;由主张引申有运行、学说、道理、方法、引导、倡导等义。《周易》中的道字,无非道之古义及其引申义而已。

有了对道的上述的理解,我们便有了对《系辞传》道字进行诠释的基础。

干道 坤道 见于《系辞传》第一章。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吴澄:干成男者,父道也。坤成女者,母道也。左起震,历离,历兑,而终于干;右起巽,历坎,历艮,而终于坤。故以‘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句总之于后也。这是从先天卦图的角度对干道坤道所给予的诠释。是根据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所作出的推论。孔颖达:八卦既相推荡,各有功之所用也。鼓动之以震雷离电,滋润之以巽风坎雨,离日坎月运动而行,一节为寒一节为暑。孔氏将日月与寒暑合而为一,似未通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文意。当应理解为运之以日月,行之以寒暑。艮山为寒,兑泽为暑。其主语为八卦。这样一来,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句话了。这句话与上文文法统一后便可写成: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震道鼓雷,离道鼓电;巽道润风,坎道润雨;离道运日,坎道运月;艮道行寒,兑道行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相摩相荡,具有运动变化的意义。这里的道同《说卦》上的一索再索三索的索相辅相成,意义相近。运行成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以后所显现的卦象。何楷说:自‘天尊地卑’至‘变化见矣’,是因乾坤而推极于变化;自‘刚柔相摩’至‘坤道成女’,是又因腐化而溯源于乾坤。可见何氏并未读懂干尊地卑……坤道成女这一段话。这一段话是讲客观存在同创造八卦的关系以及八卦如何反映天象、地形、人情的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一个问题涉及到符号学的问题。这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当然《系辞传》作者是不自觉地涉及到这些问题的。《系辞传》的作者的本意只是讨论作卦与观卦玩卦这样两个问题,从而进一步论证系辞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干道坤道的道可以训释理解为运行。干的卦象象征天、父、阳、刚。坤的卦象象征地、母、阴、柔。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乾卦的阳刚之爻中相交而产生长女卦巽卦。因此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天道、地道、人道符号化于易道之中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的结晶。

三极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里的三极之道,孔颖达解释为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蔡渊解释为太极之道。朱熹谓三才各一太极。俞琰曰:三极之道,言道之体;三才之道,言道之用。事实上这里的三极之道就是三极之象。三极之象,意即三极的准则、法则、规则、规律。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陆绩解释说:天有阴阳二气,地有刚柔二性,人有仁义二行。六爻之动,法乎此也。此三才极至之道也。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也。朱熹说: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动,即变化也。极,至也。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不管是陆绩的分类法还是朱熹的分类法,都一致认为用六爻符号来表示天、地、人三才。这就说明了天、地、人变化、运动的准则、法则(或者说规律)是统一于六爻之动之中的。无疑这是天、地、人合一于《易》的产物。

天下之道 天地之道 昼夜之道 道济天下 分别见《系辞传》第四、十一、十三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里的准,帛书作顺。通乎,帛书作达诸。天地之道,帛书作天下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帛书作与天地相校,故不回。道济天下,帛书作道齐天下。相似相校不违不回准顺都含有齐一的义蕴。这帛书《系辞传》的一个齐字更加明确地道出了《系辞传》作者天道地道人道合于易道的思想体系。所以《系辞传》第十一章写道: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于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冒天下之道就是包含天下之道。冒,包括。这里的道,朱熹解释为道理。《朱子语类》:古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龟与之卜,作《易》与之筮,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物是人物,务是事务,冒是罩得天下许多道理在里。读《系辞》者,须要就卦中一一见得许多道理,然后可读《系辞》也。盖《易》之为书,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逐爻开示吉凶,将天下许多道理,包藏在其中,故冒天下之道。《易》包括了天下之道,就是说,易道广大悉备无所不包。

阴阳之道 君子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出。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继之者善也,帛书作系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帛书作成之者生也。阴阳之道,是生生之易道的核心。帛书卷后古佚书《易之义》开宗明义写道:《易》之义,唯阴与阳。全篇讨论阴阳卦象的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阴阳运行变化太平和合叫做道。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侧重于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运动变化法则。这就是宋明道学家所谓道(即理学家所谓理),也即《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的理、性、命的全部内涵。也就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了天理天性天命的阴阳和合。质言之,阴阳之道是自然和合之道,是生生太平之道,人们继(系)这自然和合之道就会具备善良的品德,造成完美的人格,达到富有大业、日新盛德的天人合一的美德境界。圣人根据这种生生不息的阴阳之道创造易,成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天象画出乾卦,效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之法画出坤卦,极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关系(数)以预测未来,创造了占卦的方法。这一切都是将阴阳(地天)之道合于人道、易道而创造出来的神妙功用。是对《易》与天地准道齐天下的具体论述。在这里阴阳之道君子之道与生生之道(易道)完全合一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君子之道就是能够继承天道、用天道造就自我理想的完美的人道。具备这种理想的完美的人道的君子观察分析接受施行天道的一阴一阳规律后达到了善与性合一的境界,而不像仁者知者那样偏执,更不像百姓那样不执,而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敢。潘士藻说:善者性之原,性者善之实。善、性,皆天理,中间虽有刚柔善恶中偏之不同,而天命之本然无不同。《折中》案:圣人用‘继’字极精确,不可忽过。此‘继’字,犹人子所谓继体,所谓继志。盖人者,天地之子也。天地之理。全付于人而人受之。犹《孝经》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者是也。但谓之付,则主于天地而言;谓之受,则主于人而言;惟谓之继,则见得天人承接之意,而传与受两义皆在其中矣。天地人而人受之,其理既然无不善,则其根源虽无不善,而其末流区以别矣。如下文所云仁知百姓者,皆局于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程朱之言气质者,亦本此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惟《系辞》此语为言性与天道之至。后之论性者,折中于夫子,则可以息诸子之棼棼矣。胡炳文说:在造物者,方发而赋于物,其理无有不善。在人物者,各具是理以有生,则谓之性。其发者,是天命之性;其具者,天命之性,已不能不丽于气质矣。仁者、知者、百姓,指气质而言也。上章说圣人之知仁,知与仁合而为一;此说知者、仁者,仁与知分而为二。他们都忽视了天道地道人道与易道合一于《易》之义,唯阴与阳的成象效法于乾坤模式的这一重大的思想文化现象。

君子之道又见于第八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道含有原则、方法等意义。韩伯说: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其迹虽异,道同则应。君子之道包括君子的行为、语言、交际原则及其方法。其行为原则是或出或处,其言语原则是或默或语,其交际原则是二人同心。施行了这些原则就能达到其利断金其臭如兰的理想境界。其原则包含着相应的方法。

道义 见于《系辞传》第七章。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帛书作天地设立,《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这里的道义就是生生之易的阴阳之义。天地设立,即乾坤设立。俞琰说:人之性,浑然天成,盖无有不善者,更加以涵养功夫,存之又存,则无所往而非道,无所往而非义矣。项安世说:此章言圣人体《易》于身也。知穷万理之原,则干之始万物也;礼循万理之则,则坤之成万物也。道者义之体,智之所知也;义者道之用,礼之所行也。

显道 出现于第九章。帛书《系辞传》所无。显道神德行,朱熹谓道因辞显,行以数行,割裂了德行。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明道才能使德行完美。神是保持(神佑)的意思。显道即明道,明白天地人合一于易道,才能取得神灵佑护,使自己达到德行完美的境界。项安世说:天道虽幽,可阐之以示乎人;人事虽显,可推之以合乎天。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幽,可以赞出神之命。项氏斯说胜于朱子。

变化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九章。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帛书无斯语。变化之道,有四种解释。一、变化的规律法则。二、筮卦法则。三、神的行为变化规则。四、不为而自然。质而言之变化之道就是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在六爻之变、三极之道的卦图上的消息、盈虚、承应、往来、上下等变卦法则。这些法则是天道、地道、人道法则的符号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

圣人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这里的圣人之道就是筮卦占吉凶的原则,即圣人创建的占卦之道。所以朱熹说四者皆变化之道。但不是神之所为者也,而是圣人(筮人)创造出来并必须遵守的占卦的四条原则。何楷曰:此章与第二章观象玩辞观变占相应。言蹈)必须依据卦爻的变化去进行,不能乱舞瞎跳。筮人的用具筮策筮盘的制作要根据六、七、八、九四象,不能随意制造。筮人的决疑要根据卦爻辞的占语来进行,不能乱猜瞎说。

日月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十三章。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这的两个道字都可以理解为运行运动,是贞胜贞观贞明是贞一的对象。四个贞字,帛书均作上。贞夫一者也,帛书作上观天者也。

小人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十六章。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里的道相当于政治秩序。其分别君子与小人政治秩序的标准是一君而二民与二君而一民。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刍型。而这种君民关系又是用阴阳符号组合而成的阴卦、阳卦来表示的。这就是易道与治道(人道之一)的合一。

为道 见于《系辞传》第二十、二十一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二与四同功页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朱子语类》:《易》不可为典要,《易》不是确定硬本子。扬雄《太玄》排定三百五十四赞当昼,三百五十四赞当夜。昼底吉,夜底凶,吉之中又自分轻重,凶之中又自分轻重。《易》却不然,有阳居阳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阴居阴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应而吉底,又有有应凶底。是不可为典要之书也,是有那许多变,所以如此。为道也屡迁是指《易》道原则的灵活性。柔之为道是指阴柔之爻的变化。为道者行道也。

道 见于第二十章和第五章。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陆绩说:天道有昼夜日月之变,地道有刚柔燥湿之变,人道有行止动静吉凶善恶之变。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故谓之爻者也。这里的道是指易道。陆绩说得很清楚,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摹写(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

形上之道 见于第十二章。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个道,朱熹也将其解释为道理。《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朱子语类》: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则就是规则、法则、原则、准则。

其道 易道 见于第二十三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南轩说:既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高攀龙说:一部《易》原始要终,只是敬惧无咎而已。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处。若本等只到了无咎便好。其道甚大,就是《易》道甚大。这主要教人如何运用易道以保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