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数详批

浅谈周易所含的智慧与价值

紫微斗数 41 0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

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邻邦友好相处。《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革命二字固然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有本质区别,但它主张,革命事业,必须顺乎天而应乎人,即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才是可取的。《周易》告诫人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引起变化,变化了就会畅通,畅通才能持久。过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当去掉的就去掉,当实行的就实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周易》教育后代人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满足现状,存在麻痹思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提出的许多主张,都是从统一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治目的出发的。不少思想原则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周易》是充满辩证智慧的哲学著作。

在大学哲学的课堂上,自建国以来,年年都在讲《周易》。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说,《周易》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道:《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周易》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的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它对世界万物的变化,从来持积极肯定态度,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认为,整个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同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相适应,《周易》劝戒人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指导人们的政治实践活动。它认为人在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不可墨守成规,因循旧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强调见几而作,即要求人们处事接物要善于观察动向,看准兆头,把握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最敢行动,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就是说进与退,得与丧,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亡。做事走向极端,不免造成不良后果。《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受到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它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方法。

《周易》是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周易》思想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本身并不是专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可它的确为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精湛的思想武器。 16 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这曾经引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的惊奇。他说: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得力于两大法宝,一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实验方法。爱因斯但说,这两大法宝,中国古代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周易》哲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先进的哲学世界观,作为他们探讨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指导原则,如大化流行,生生日新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等。这一哲学世界观较之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显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更为重要的是(周易》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别开生面的象数思维模式,这是西方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的。易学象数思维模式,突出地反映了东方思维的特征,至今还令人神往。象数思维方法,简单地说来,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取象比类,是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从思维借助于卦象这一点看来,它富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从取象的目的在于比类而言,它有着逻辑思维的特性,因此,取象比类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诱导的特殊思维方法。

二、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是象数思维的致思准则。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反相成,对称互补,构成统一和谐的宇宙万物,这一对称协调原理,在传统医学、药学、方剂学中得到广泛运用,气功、武术乃至书法、美术中都有巧妙的表现,在传统的建筑结构、园林布局中,运用得更是淋漓尽致。

三、整体思维,体现了象数思维的合理内核。易学将人体小宇宙和自然大宇宙都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待每一件具体事物,首先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考虑它与其相关事物的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这种思维方法,实际上包含着原始的系统论思想。传统医学可说是整体医学,它采用整体诊断与整体治疗方法,从开放中求得整体机制的平衡发展,是其精髓。

四、强调序列,注重节律,是象数思维的突出优点。易学从来注意自然界大自天体小到草木的运动发展的周期性。主张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违反天时,人必受到自然的惩罚。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周易》卷首附入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六十四卦方图、圆图等,这些易学图式反映了神妙的象数思维方法的特征,至今引起海内外科学家的注视。美籍华裔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大加称赞自不待言,现代计算机的鼻祖莱布尼兹,早已声称他所创立的二进制原理与《易图》(指六十四卦圆图)完全一致,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更把易学中的阴阳太极图设计在丹麦国王授予他的勋章中。这表明太极图所反映的思维方法受到西方科学家的极大推崇。

《易经》——上古文化知识篡编。

《易经》包含的四百五十节卦爻辞,有着广泛的文化内涵。如果将它从卦爻象中独立出来,从研究上古文化知识的角度加以考察,所包含的自然、社会知识内容,大体可分为如下一些方面(各举一、二例以窥全豹之一斑):

关于自然理象、自然规律的知识。履霜,坚冰至。(坤六二)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辞、小过六五)

关于阶级矛盾、政治斗争的知识。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师上六)何校灭耳,凶。(噬嗑上九)

关于古代战争的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济九三)

关于古代农业、畜牧业的知识。不耕获,不畜舍。(无妄六二——畜扎牛,吉。(离卦辞)

关于商业、交通知识。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旅六三)

贲其趾,舍车而徒。(贲初九)

关于历史事件。王用享于歧山。(升六四)帝乙归妹。(归妹六五)

关于婚姻习俗。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归妹六三)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大过六五)

关于祭祀、占卜。王用享于帝。(益六二)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卦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