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通顺。不是我有求于蒙昧之人,而是蒙昧之人有求于我。第一次占筮告诉他结果,再三地占筮亵渎神灵,亵渎了神灵就不再告诉结果。利于占问。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启发蒙昧之人,应该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此可以使他们摆脱刑法的惩罚,如果任其发展危险。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九二:包容蒙昧之人,吉;为他们娶妻吉;儿子能够持家立业。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三:不能娶这样的女子,她们见到有钱的男人就委身相从,没有什么好处。
六四:困蒙,吝。
六四:使蒙昧之人处于困境,危险。
六五:童蒙,吉。
六五:儿童蒙昧,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上九:惩罚蒙昧之人,不宜过度,以防止他们变为强盗为度。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历史,这远离不开知识的代代传授,人类从洪荒的远古走到现代文明社会,教育功不可没,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人之初生,蒙昧无知,需要进行启蒙教育,《蒙》卦紧排在《屯》卦之后,正寓此意。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通顺。不是我有求于蒙昧之人,而是蒙昧之人有求于我。第一次占筮告诉他结果,再三地占筮亵渎神灵,亵渎了神灵就不再告诉结果。利于占问。
蒙本义是指初生的草木,引申为凡指蒙昧、幼稚的人或事。卦辞中的我是占筮主持人的自称。童蒙就是指年幼无知、愚昧之人。筮,用蓍草占问。告,告诉求占者结果。渎,亵渎。
卦辞以占筮主持者的口吻谈占筮的基本原则。占筮、筮告是为了使蒙昧之人消除困惑、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心与物通,这样可以使主观更好地与客观相符合,从而更好地保证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占断语说亨。占筮之事,心诚则灵。只有在人们真正有疑惑并且诚心诚意来占问的时候才灵验,因此一定要童蒙求我而不是我求童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求占者心诚。占筮的结果代表神明的指示,不相信初次占筮的结果而再三地占筮,也就是不相信神明的指示,是对神明的亵渎,也表明求占者心不诚,不诚则不灵,告之也无用,因此说渎则不告。明白了占筮的原则并依据这种原则去求占,才利于占问,因此说利贞。
占筮在古代应用广泛,其作用在于答疑解惑、指示迷津,实际上是一种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所以占筮的原则也就是教育的原则。强调童蒙求我而非我求童蒙,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后来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论语•述而》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原则就是占筮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延申和发展。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够产生作用。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内在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即使我求童蒙,也是无济于事的。老师的教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内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才能够产生作用,一方面学生学而不厌,一方面老师诲人不倦,如此才能志趣相应,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正如《象》中所说:志应也。
进一步讲,如果学生没有内在的求知欲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且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如此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例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创作方法,也是语言、交流必备的艺术技巧,对此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如果不学习诗歌中的赋、比、兴的语言艺术,简直就没法讲话。也正因此,《诗经》是古代学子们的必修课之一。学以致用。读再多的诗,交给你政务尤其是外交事务去处理、应酬,如果你不能针对有关问题,引用所学的诗句委婉地去回答,那么再多的诗有什么用呢?学习《诗经》是如此,其他知识、事情也是如此。
正是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古代教育思想中又非常强调和注重自学,如《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而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那么又如何具体地教育、启发蒙昧之人呢?不同的教育方法各有什么利弊?以下六爻分别展开论述。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启发蒙昧之人,应该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此可以使他们摆脱刑法的惩罚,如果任其发展危险。
发就是启发的意思;刑古代通型,也就是典型、榜样;说通脱,是摆脱的意思;桎、梏是古代的两种木制刑具,加之于手称梏,加之于脚称桎,相当于后来的手铐和脚镣。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启发、教育蒙昧之人,应该为他们树立典型、榜样,使他们按照榜样的样子去做,这样就可以使之避免触犯刑法,摆脱刑具的惩罚,因此说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反之,放任自流、任其发展,那是很危险的,因此说以往吝。这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树立榜样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实际上就是设想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带动一家乃至一国之人。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九二:包容蒙昧之人,吉;为他们娶妻吉;儿子能够持家立业。
包就是包容;纳是娶的意思;妇是指儿媳;纳妇是指作父母的为儿子娶妻;克是能够的意思。
蒙昧之人在没有经过文化教育之前,有种种缺点与不足。因此对于蒙昧之人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求全责备,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受过教育的人也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更不用说刚开始接受教育的人了。因此教育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包容受教育者的一些缺点与不足,这是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因此说包蒙,吉。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使人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法律条令,保证社会的稳定。蒙昧之人无知少文,容易触犯道德规范、法律条令,危害社会。而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元,是社会组织的细胞。为蒙昧之人娶妻成家,既可以解决他们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如爱人与被爱,享受家庭的温暖等,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做人的责任与义务,在治家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见识、安居乐业,有利于他们的日渐成熟,从而为社会稳定筑起一道防护网,因此说纳妇,吉,子克家。
以上就是易经四原始的教育形式(1)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紫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