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干,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周易》缘何得名,前贤解释盖亦多矣!或谓义取周普,或谓得名周代。然皆义出臆测,未有实据。近时笔者在甘南藏区考察,耳闻藏语谓白龙江为舟曲,谓黄河为玛曲。因悟周易为龙易,龙马负图即玛曲出图。
《周易》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河图》与马联姻,盖出于汉语对异族语言(称黄河为玛曲)之误解。而《易》之称周,原系汉语对异族语言(呼龙为舟)的直音。盖《易》之首卦为《干》,干之六爻皆以龙物取象,《乾卦》即是龙卦。上古书籍多取于首章为名,故以《周易》(即龙易)名焉。后世不知,望文生训,将周解释为周普、周代,以直音的汉字训诂异族语言,失之毫厘,缪以千里!沿此思路,试作《周易》释名,不当之处,识者正之。
一、《周易》释名旧说辨析
前人之解周易,主要有两说。
其一为取义说。郑玄《易赞》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孔颖达《周易正义》引)此取义说之代表。后之陆德明从之,《经典释文》曰: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
其二为取名说。孔颖达《正义》: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据之文。(略)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此取地名说之代表。后之朱熹从之,《周易本义》: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周代之《易》,故曰《周易》。
周易之周有周普、周代二义,后世学者,或以取地为说,或以取义为说,互为轩轾,不相上下。而今观之,二说皆未允当。
首先,与《周易》并举的《连山》《归藏》,并不如郑玄所说以义为名,而是以首卦为称,周易不应该独自有取义、取地之举。《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又曰: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其说盖本之佚《山海经》: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关于《连山》、《归藏》的得名,除了郑玄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淳于俊进而傅会说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的取义说外,古代易学家更多的是主张取首卦为名(《连山》首《艮》、《归藏》首《坤》)说。
皇甫谧释《连山》说: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邵雍: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人统。易曰《连山》,以《艮》为首,艮者人也。方悫:《连山》首乎《艮》,其卦具内外而一体。陆佃:《连山》始于《艮》,故曰《连山》。《易》曰‘兼山艮'是也。先儒以为象‘云气之出于山连连不绝',非是。朱震:《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云云。郑谔:《连山》经《艮》为首,夏人之易。其易艮上艮下,故曰《连山》。言如山之相连也。以上诸人都说《连山》首卦为《艮》,艮为山,艮上艮下,象山与山相连,故名《连山》。实为得之。
《归藏》书名,根据孔子之说,本作《坤干》。子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而得《夏时》焉。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是什么呢?孔颖达曰: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干。贾公彦:殷人因黄帝曰《归藏》。《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刘敞也说:坤者万物所归。商以《坤》为首。《礼运》‘吾得《坤干》焉'。此《归藏》之易。二氏所说甚是。
《连山》、《归藏》东汉犹存,桓谭诸人犹及见之,《新论》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简。又曰:《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诸学者之诿诿道说《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必是东汉以来相承旧说,定非虚语。
即使在《连山》《归藏》失传多时的今天,从现存《周易》之中,也不难找到《连山》、《归藏》的影子。干宝认为《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一段话,此《连山》之易也。金景芳先生也发现《连山》《归藏》的遗说,就在《说卦传》中。指出:从‘天地定位'到‘坤以藏之',是《归藏》的遗说。从‘帝出乎震',到‘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是《连山》遗说。(《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后语》,辽海出版社, 1998)。这些判断是极有价值的。《说卦》说:干以君之,坤以藏之。又说: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说:终万物成万物者莫盛乎艮。都极推坤、艮二卦,反映的正是首艮、首坤的特征。
《连山》、《坤干》(《归藏》)既然皆以首卦命名,与之并列且同成于上古之世的《周易》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这是上古文献名篇的通例。《周易》首《干》,《乾卦》从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直至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通篇皆以龙物取象,《乾卦》即是龙卦。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乾卦》的最早命名也许就叫龙卦(羌语谓之舟卦)。全书再以首卦命名,故《周易》当为龙易,用羌语称之则为舟(周)易。
二、周原与周人的关系
孔颖达说《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认为是周原地名影响了《周易》书名,那么周原与周人的关系如何呢?文献表明,周原之周不始于周人,相反,应是周人因居周原而得其族名,周原之名应溯源于古羌语。
《诗经》、《史记》都记载了周之先君古公亶父避戎狄之祸,弃豳迁岐,邑于周原的故事。《史记周本纪》说: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古公即周文王的祖父。裴骃《集解》引徐广:(岐)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又引皇甫谧: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张守节《正义》也说: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可见 周原其名在前,古公迁之在后,周人正是因迁居周原之后才得名为周的。
《诗经·大雅·绵》述其事: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室家。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即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此系周人自述,当为信史。诗中明白告诉我们,古公亶父起初未有室家,他率领族人翻过梁山,沿着沮漆水一直往西行,到达岐山之下的周原,才安居下来。诗人用来即姜女,聿来胥宇来描绘古公的这次长途跋涉。原因是姬、姜二姓,长期互婚,周之贤后,远有姜原,后有太姜,都是姜姓后妃中的佼佼者。古公亶父弃豳迁周,其实就是为逃避狄祸,投奔互婚部落以求庇护。周原一带自然是姜人势力范围,甚至就是姜姓所居。周原的地名其在古公迁居之前已经命名,就可想而知了。古公迁来之后,其族人始称为周;古公迁来之前,其地自非周人所有。《史记》说迁来周原之后, 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说明周原一带原有戎狄之俗,其为异族所居无疑。现代考古学已显示:周人姓姬,身为都城的周原,非姬姓贵族的青铜器却占到了绝大多数,这很难解释。(曹玮)在周原出土的数百件青铜器铭文中,非姬姓贵族的铜器占到 92.18%,而姬姨贵族只占7.8%(徐天进语。见《新京报》2004年10月26日)。这种令专家学者无限困惑的现象,如果结合周原与周人的关系来解释,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周原本非姬姓周人原有领地,也不是周人所固有,在那里发掘出大量非姬姓青铜器就不足为奇了。
三、姜羌、藏羌关系与古羌语遗意觅踪
现在需要理清几个关系,一是舟曲之舟与《周易》之周的关系,二是姜姓与羌人的关系,三是羌族与藏族的关系,其四是古汉语中古羌语的遗意。
舟、周二字在在这里作河流、书名,都是汉语对藏语(或古羌语)是译音。二字在上古时期读音相同,古汉语中常常通用。《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郑玄笺:舟当作周,声相近故也。《周礼·考工记》:作舟以行水,郑玄注:故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作舟。《左传》襄二十三年华周,《说苑·立节》作华舟。《左传》宣十四年楚申舟,《吕氏春秋·行论》高诱注作申周。《老子》八十章虽有舟舆无所乘之,马王堆出土帛书甲本、乙本舟俱作周(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 1989),都是明证。可见舟曲可写作周曲,周原也可以写作舟原,同理,《周易》又何尝不可写作舟易呢。
许慎《说文解字》释羌为古戎牧羊人。近时古史和民族史研究表明,许氏所言言极是。其从事畜牧者,乃以羌为称,像以羊角为饰的族类。其从事农业者,逐渐转入定居生活,血统亦以女性计算,故其族以姜为姓。后来,姜姓的炎帝部落虽然与黄帝的姬姓部落都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但是究其起源仍属古羌系统无疑。姜、羌二字,古音亦相附近,古书中亦以姜代羌。《公羊传》僖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论衡·儒增》姜戎即作羌戎。
藏族的来源虽然多说,但是其东方一支源于古羌人却是可以肯定的,至少甘南、川北一带的藏族与古代居于同一地区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是可能的(即使在族类上不能肯定其有先后相承的关系,但是同处一地,共在一域,其在语言上、观念形态上前后有所继承,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藏族呼龙为舟,正是受了古羌人遗音的影响。我们用今天藏语来探讨古羌语的状况,不失为一条以今证古的有效途径。
不仅古羌语可能影响后世居地相同的藏语,就是在地缘相邻的汉族语言词汇中也依稀可见古羌语的遗意。《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虬即无角龙。古汉语中从丩的字常与周通用,《左氏春秋》襄十五年《经》:晋侯周。《史记·晋世家》裴骃《集解》:周,一作纠。《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取公孙周之子得与启,畜诸公宫。《史记·宋微子世家》周作纠。《史记·宋世家》景公杀昭公父纠,司马贞《索隐》:《左传》云,名周。《史记·晋世家》而使人迎公子周,《集解》引徐广:周,一作纠。可见周与纠通。而虬又常与虬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骖赤螭青虬之(虫幽)蟉蜿蜒。《汉书·司马本如传》虬作虬。《离骚》驷玉虬以乘鸾兮,《考异》云:虬,一作虬。周通纠,虬又通虬,是周与虬声音古时亦相近也。虬既为无角龙,同理,与其称名相同、文字互通的周字,也可以指称龙矣。我们似乎可以视周、虬为古羌语在古汉语中的遗文隐义。
四、 周原得名非于周人,而系地形
周原得名非由周人,而系旧称,亦已证明。那么,其旧称又缘何而得呢?笔者以为系由其地形东西横亘,形似游龙,羌人谓龙为周,故名周原。
雍正《陕西通志》卷七岐山县引《府志》:天柱后擎,太白前峙,凤脉西绕,龙尾东环。周原奠其中,渭水潆其外。说明周原之地,山势实有龙的形态。胡渭《禹贡锥指》:岐山之南,周原在焉,东西横亘,肥美宽平。周原既是东西横亘,可排除周原之周得名周匝或周圆的可能性。《水经注》横水:又屈迳周城南,又历周原下,自下亦名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与雍水合。《元丰九域志》:岐山县有姜水。可见周原及其附近不仅有姜氏城,还有姜水,其地原为姜姓所居盖无疑义。《史记》述炎、黄二族以为,黄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佚《山海经》说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列山氏即炎帝神农,姜姓,其《易》为周人所得,就是《周易》。然则《周易》原为周原一带故物,筮法为姜姓旧法,为炎帝部族所传。周人来到后,才承袭其法以为己有。周易原义是以龙卦居首的易,自从周人承袭之后,反而本义迷失,被后起的族名所掩,周易成了周人之易、龙易演为周普之法了。客反为主,本义不彰,亦可叹也!
西北地名之名周者,除周原外,尚有不周山,笔者以为亦系古羌语旧称。《吕氏春秋·谕大》不周山高诱注:在翟。说明不周山系狄地山系。《离骚》路不周以右转兮,指西海以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天问》:八柱何当,东南何兮?王逸注:八柱,天有八山为柱,西北不周山。综之,不周山乃西北山系,为传说中的擎天八柱之一,古时为异族所据。何以称名不周呢?《淮南子》高诱注曰:以山缺壤,不周匝也。似乎周是周圆、周匝之意,不周即不周匝。其实大错。不周之名,犹之乎不徒何即徒何,不令支即令支也,不字无义。羌语舟即是龙,不周山即是龙山。朱震曰: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云云,似乎《易》实起于不周山,《易》与龙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而言之,夏、殷、周三易,都因首卦名书。《连山》因首艮而得名,《坤干》以首坤而获称,《周易》不得独逃上古名书惯例,独以取义(周普)、取地(周朝)而为名。《周易》的得名与周人无关,甚至周原的得名也在周人迁居之前。古公迁岐下周原,其族名才改称周人。古公迁岐系从与自己有互婚关系的姜姓部落为居,其地原为古羌人所居无疑。《山海经》称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为《周易》,烈山氏即姜姓的炎帝,姜姓即古羌人一支,周人之《周易》盖从古羌人传承而来。藏语称龙江曰舟曲,称黄河曰玛曲,犹存古羌语遗意。古代汉语中,无角龙谓之虬,虬与周声音相近,文字相通,依稀可辨古羌语称龙为周在汉语中的残留形态。《周易》首卦为干,自初、二至上、用,全以龙物取象,乾卦即是龙卦。古以首篇作书名,以干为首的易即是龙易,古羌语谓之周易。如果说,古公之迁于岐下,得姜姓的周原以为都邑,乃是物质继承的话。那么,后来文王演《周易》,以为一代哲学重典,乃是周人对古羌文化的精神继承。周之受惠于羌,亦已多矣!
感谢阅读《周易》为龙易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紫微府的支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熊掌号。